鍾姓立姓前源流先祖

天生聖人—黃帝,公孫氏少典國君之子,母名附(寶減一),感北極星而孕二十四月生帝於軒轅之丘(河南鄭州),故曰軒轅。長於姬水,又稱姬氏。因熊圖騰崇拜,號有熊氏,居地熊山。因奠定了傳男制度,號公孫氏。時炎帝(神農氏)末代帝榆罔無道,帝伐之,戰於“阪泉之野”,伐蚩尤及南方諸蠻,天下推尊,華夏二族合二為一,以土為德,土色黃,故稱黃帝。都涿鹿,始作甲子,造律呂,始制衣冠。癸亥年登帝位(公元前2698年),在位一百年。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名螺祖,帝共生子25人,其得姓受氏者只有14人。崩壽111歲,葬於橋山(陝西省西安市境)。帝傳位其孫,昌意之子高陽氏,為帝顓頊。
二世祖玄囂,邑於窮桑,號窮桑氏。國於青陽(都曲阜),又號青陽氏。能修太昊之德,故曰少昊。以金德王又號金天氏。生一子名(蟲喬)極。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雲陽(今山東省曲阜東北)。
三世祖(蟲喬)極,他和他父親玄囂都沒有傳帝位,生一子名帝嚳。和他平輩的顓頊,生一子,名窮蟬。顓頊在位78年,崩壽98歲,帝位沒有傳其子窮蟬,而傳(蟲喬)極之子帝嚳。
四世祖帝嚳,姓姬,名俊,生而神異,年十五佐顓頊受封於辛,故號高辛氏,年三十以木德王,代高陽氏為天子,都於亳(音泊,今河南省偃師縣),乙酉年(公元前2436年)即帝位,在位71年,崩壽105歲,葬於頓邱(今河北省清風縣)。有四妃:元妃薑嫄氏,生一子名:棄(即後稷),周之祖先。次妃娥氏簡狄,生一子名:契,商之祖先。三妃慶都,生一子名:堯,號放勳。四妃常儀,生一子名:摯。帝嚳崩,傳位摯,政事不理,四牧廢之,立堯為帝。堯子丹朱不肖,堯以位傳舜。舜子商均不賢,乃傳位於禹。窮蟬之子敬康,即舜和禹的祖先。
堯、舜雖然不是鍾姓祖宗,歷史上稱為堯天舜日,夏禹在舜帝時做大酋長,因治水有功,舜帝禪讓於禹。禹欲承禪讓制度,臨終前讓位於伯益。禹卒後其子啟殺伯益自立為帝,廢禪讓,並實行帝位世襲,從啟至桀十四代十六帝,據《竹書記》共四百七十二年,而《三統曆記》共四百三十二年,相差四十年,可能不計伯益一節。由於桀王無道,為商所滅,湯流放桀以巢(安徽省巢縣)。夏的歷史雖不是鍾姓的譜史,不過明瞭歷史朝代的更替非也無益。
五世祖契,堯的異母兄弟,協助禹治水立了大功,是個很有頭腦,很有作為的人。堯即皇帝位,封契於商(陝西商洛)為司徒,賜姓子。堯對契說:“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司徒這個職務是管教化的,堯要契重視對老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並說施政要寬厚,後來契按帝堯的話去做,認真地治理商國,商國日益強大。契以前是原始公社時代,沒用生產資料、沒用私人所有制、沒用剝削、沒有階級、生產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後,遵照帝堯之命,加強對老百姓的管理和教育,重視農業、畜牧業、手工藝、和商業的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逐漸形成。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使原始公社逐漸解體,走向奴隸制。夏朝傳到十三世後由於桀無道,夏朝終於被湯王所滅,建立商朝,成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契是商的始祖,生一子:昭明
六世祖昭明,生一子:相士。
七世祖相士,生一子:昌若。
八世祖昌若,生一子:曹圉。
九世祖曹圉,生一子:冥。
十世祖冥,生一子:亥。
十一世祖亥(又名振),生一子:上甲。
十二世祖上甲,生一子:報乙。
十三世祖報乙,生一子:報丙。
十四世祖報丙,生一子:報丁。
十五世祖報丁,生一子:主壬。
十六世祖主壬,生一子:主癸。
十七世祖主癸,生三子:仲壬、天乙、外丙。主癸卒,帝位傳給天乙。
十八世祖天乙,成湯王,姓子,名履,契的十三世孫。他用伊尹為右相,仲虺(音會)為左相。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後代,他本身就是一個部落的酋長,得到這兩個人的輔佐,如虎添翼,商朝的勢力日益增強。在現實中奠定了商將代夏的形勢下,天乙將都城從商丘遷徙到毫(今山東省曹縣)先滅了夏東部的兩個小國即韋(今河南滑縣)和顧(今山東省範縣)。勢迫下夏桀到鳴條迎戰,士兵敗散,不敢回洛陽,逃到昆吾。公元前1766年,天乙揮師滅昆吾,夏桀敗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夏朝最後滅亡。天下尊天乙為帝,在位十三年,祀壽百歲,葬平陽府曲沃縣。生二子:太乙、太丁
十九世祖太丁,未立先卒,生一子:太甲。(太乙早歿,當年太丁太小,按“兄終弟及”王位傳於天乙之弟外丙。兩年又歿,再傳仲壬。仲壬卒,王位傳回給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祖太甲,湯煸孫修德惠民,號曰太宗,在位三十三年,生二子:沃丁、太庚。
二十一世祖太庚,在位二十年,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王位傳於沃丁,在位二十九年。)
二十二世祖太戊,在位七十年,生三子:仲丁、外壬、河亶甲。(王位先傳小甲,在位十七年,後傳雍己,在位十三年。)
二十三世祖河亶甲,在位九年,生一子:祖乙。(王位先傳仲丁,遷都於器,在位三年,後傳外壬,在位十五年。)
二十四世祖祖乙,遷都於彤,在位十九年,生二子:祖辛、沃甲。
二十五世祖祖辛,在位十六年,生一子:祖丁。(王位傳於沃甲,在位二十五年,生一子:南庚。)
二十六世祖祖丁,在位三十年,生四子:陽甲、盤庚、小辛、小乙。(王位傳於叔弟南庚,在位二十五年。)
二十七世祖小乙,在位二十八年,生一子:武丁。(王位先傳陽甲,在位九年,次傳盤庚,遷都於亳(音泊),改商曰殷,在位二十八年,再傳小辛,在位二十一年。)
二十八世祖武丁,在位二十九年,生二子:祖庚、祖甲。
二十九世祖祖甲,在位三十年,生二子:廩辛、庚丁。(王位傳於祖庚,在位七年。)
三十世祖庚丁,在位二十一年,生一子:武乙。(王位傳於廩辛,在位六年。)
三十一世祖武乙,無道在位,被雷震死,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祖太丁,在位十三年,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
三十三世祖帝乙,在位二十九年,生三子:微子啟、微仲衍、受辛(紂)。皆同母所生,帝乙未即位以前生微子啟、微仲衍,乙母尚是為妾。帝乙登大位後,封乙母為王后才生受辛。帝逾年欲立微子啟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曰:“有王后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遂立紂為太子。其後啟、衍見紂無道,懼隕宗祀,入太廟抱器而去,以存殷祀,遂隱於鍾離山食采於薇。及武王伐紂之後封微子為宋公。武王奉先王之命,以客禮待之,不敢使為臣也。微子卒時其嫡子早亡,立其弟微仲衍,衍不舍其孫共食采於薇之故也。
三十四世祖微仲衍,生一子:稽。
按考史記:微子、微仲二公嗣後,宋國諸君遞傳我鍾氏鼻祖,食采鍾離受姓,皆此公苗裔也。其後周成王封子稽為宋國君,即宋公也。(宋國即今河南省歸德府也。)
三十五世祖稽公,宋國君—宋公,生一子:申。
三十六世祖丁公申,繼承父位,生二子:共、暘。
三十七世祖共公,在位為宋湣公,生二子:弗父河、鮒。(弗父河是孔子的上十代始祖),王位先傳弗父河,薨後傳其弟鮒公。
三十八世祖鮒公,接兄王位,在位為宋厲公,生一子:舉公。
三十九世祖舉公,繼承父位,在位為宋厘公,生一子:覸。
四十世祖覸公,繼承父位,在位為宋惠公,在位三十年,生一子:哀。
四十一世祖宋哀公,在位不到一年而卒,生一子:戴公。
四十二世祖宋戴公,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祖司空公,在位為宋武公,在位十八年,生二子:力、和。
四十四世祖和公,在位為宋穆公,生一子:馮。武公王位傳給力公,力公在位為宣公,生一子:興夷。宣公在位十九年,卒前將王位傳其弟和公,穆公和在位九年,卒前又將王位再傳兄之子興夷公。興夷公在位為殤公,但殤公被太宰華督所殺,又立穆公和之子馮。
四十五世祖馮公,在位為宋莊公,生二子:捷、禦說(讀悅)。莊公在位十九年卒。公先立捷為閔公,閔公捷與大將南宮長萬行獵,被南宮長萬殺於蒙澤。改立禦說公。
四十六世祖禦說公,在位為宋桓公,生三子,長子:目夷公,字子魚。次子:茲甫公,嫡岀立為襄公。三子:遨公。公元前638年,襄公欲繼齊桓公稱霸諸侯,與楚泓水一役為楚所敗,身受箭傷,一蹶不振,欲聯晉報仇,派其弟公子遨公岀使晉國。遨公在晉國娶妻生子,改姓伯,五代後傳至伯嚭,又六代傳至鐘離昧。鐘離昧遇害以後,其次子鐘離接為避追殺改單姓鍾,開創長葛鍾姓的新紀元,故所以接公派與我們烈公派無關。長子目夷,字子魚,因世亂改姓魚氏。
四十七世祖茲甫公,即宋襄公,在位十四年,生二子:王臣公、禦公。襄公卒於公元前637年。
四十八世祖王臣公,在位為宋成公,在位十七年,生三子:大太子、少太子—杵臼、三太子—鮑革公。王臣公卒於公元前620年。宋國大亂,王臣公之弟—禦殺死王臣大太子和大司馬公孫固,自立為王。群臣不服,聯合起來殺禦而立少太子—杵臼,在位為宋昭公。昭公卒,傳位給其弟鮑革。
四十九世祖鮑革公,在位為宋文公,在位二十二年,卒於公元前589年,生一子:段公。
五十世祖段公,在位為宋共公,在位十三年,卒於公元前579年,生一子:成公。
五十一世祖成公,在位為宋平公,在位四十四年,卒於公元前532年,生一子:佐公。
五十二世祖佐公,在位為宋元公,生二子:頭曼公、褍泰公。
五十三世祖褍泰公,無王位,生一子:糾公。佐公死在去魯國的路上,頭曼公接位,在位為宋景公,在位六十四年,卒於公元前453年。頭曼公無嗣只好立其弟褍泰公的孫子,也是他的侄孫特公,這是七百多年宋國歷史上第一位隔代傳位。
五十四世祖糾公,無王位,生一子:特公。
五十五世祖特公,在位為宋昭公,在位四十七年,生一子:購由公。
五十六世祖購由公,在位為宋悼公,在位八年,生一子:田公。
五十七世祖田公,在位為宋休公,在位二十二年,生一子:僻兵公。
五十八世祖僻兵公,在位為宋辟公,生四子:剔成公、偃公、昌元公、烈公。辟公在位3年卒,剔成公繼位,他是宋國第二十五位國君,也是宋國780年歷史的最後一世。他在公元前328年,他的公爵沒有維持下去,遭其二弟偃的襲擊,剔成公奔楚。趕走剔成公之後,偃自立為君,自稱君偃,這是夏桀殷紂一類的昏庸腐敗之君。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軍將其攻滅後,他的三弟公子烈避奔到許州襄城(今河南許昌),改為單一鍾姓,翻開鍾姓歷史的第一頁。從四十六世祖禦說公生三子:長子目夷字子魚,次子茲甫,三子遨,三兄弟各走各路,除目夷改姓魚外,茲甫公至烈公和遨公至接公,天緣巧合都是五十九世,不過烈公比接公早改鍾姓85年。烈公、接公二派都是同岀禦說桓公一脈。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賜爵為子,故稱箕子,與“微子”和“比干”合稱“三仁”。箕子乃紂王叔父,性耿直,有才華,官拜太師,系殷末周初著名巫學家和“占卜”宗師。紂王晚年,生活奢靡,旦夕飲酒作樂,不理朝政,食則必用象牙箸。箕子看到後歎息道:他現在用象牙箸子,日後還要配上玉杯,如此貪戀珠寶珍奇之物,社稷危矣!
少師比干亦曾多次勸諫紂王,非但沒能奏效,反而被剖腹摘心。紂王的哥哥微子見勢不妙、索性攜了皇家祭器逃離都城朝歌。有人勸箕子也遠揚避禍。他說:“君王無道,為人臣者應該多加勸諫。動輒出走,無疑是在宣揚君主的惡政,撈取個人的名聲。吾不屑為之!”為了免遭誅殺,箕子便披頭散髮,裝傻弄癡,操著一把古琴,在長街之上邊彈邊唱,時哭時笑。紂王見此,以為他真的瘋了,索性投入大牢了事。黑石小時候在冀中平原老家曾看過一出戲叫做《箕子裝瘋》,講的就是這段歷史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