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氏立姓後之直系

一世開基大始祖考烈鍾太公,妣姒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四子:優、宋、複、項。
烈公生於公元前334年,宋國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攻滅以後,烈公避難逃居河南省許州(許昌)穀竹鄉,時年四十八歲。為避禍害,烈公曾封自己為“鍾邑大夫”,改子姓為鍾姓,在中原上空升起了第一面鍾姓大旗。
二世祖考複鍾太公,妣姬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葉、起、 。
三世祖考葉鍾太公,妣薑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氣。
四世祖考氣鍾太公,妣呂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運亨、運豐。
漢高祖未入關之前,因世淪亂,同父葉公隱於潁川鍾離山與先公食采之故。
五世祖考運豐鍾太公,妣薑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文義。
運亨公,妣蘇老孺人,生一子:文趣。運亨公為中牟令。
六世祖考文義鍾太公,妣贏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高。
文義公漢景帝時為許州牧。
七世祖考高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暉、亮。
八世祖考暉鍾太公,妣秦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純佑。
九世祖考純佑鍾太公,妣項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袺。
十世祖考袺鍾太公,妣馬、宋老孺人,生三子:保、儼、亻朝。
袺公漢帝時為許州牧,不滿王莽篡位遂隱居兮。
十一世祖考儼鍾太公,妣陳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巽。
保公,妣毛老孺人,生一子:坎。保公為河東太守,漢平帝元年遷金陵虔州平縣居住。
亻朝公,妣黃老孺人,生三子:幹、元、亨。亻朝公為黃門侍郎。
十二世祖考巽鍾太公,妣荀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良。
十三世祖考良鍾太公,妣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洧。
十四世祖考洧鍾太公,妣許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逢興、逢治。
十五世祖考逢治鍾太公,妣孔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天楠、天桂。
十六世祖考桂鍾太公,字天桂,妣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煥。
桂公生於西漢平帝元始七年戊辰年(公元8年)庚申月甲申日丁丑時。桂公十九歲時,身高八尺腰大十圍。至儒帝時王莽篡位,光武(後帝劉秀)起兵討莽招募天下英雄。桂公揭榜會集叔侄往兵部領旨,詣往楊州進兵剿滅反賊,儒帝十六年(公元21年)二月八日大演火虎禽星合兵交戰,大敗叛逆,得勝凱旋,帝上勅賜“金銅寶圖”,封佐衛大將軍,加贈光祿寺正卿,享三代公爵。自此合門叔侄二十五人皆封爵賞。
十七世祖考煥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垣、增。
十八世祖考增鍾太公,妣陶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銑、鑣。
十九世祖考鑣鍾太公,妣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縣。
銑公,妣薑老孺人,生一子:繇。銑公為漢桓帝主箔。
繇公仕漢封平陽侯,生二子:毓、會。會公仕司馬炎,官封鎮西將軍。
二十世祖考縣鍾太公,妣曹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餘。
二十一世祖考餘鍾太公,妣周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立、丘。
二十二世祖考立鍾太公,妣荀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宿、宏。
丘公西晉時為河南偃師縣令。
二十三世祖考宏鍾太公,妣朱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斌。
二十四世祖考斌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大有。
二十五世祖考大有鍾太公,妣姒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富、貴。
二十六世祖考貴鍾太公,妣孔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才、先。
才、先兩公先居南京、鳳陽府、潁川縣、許州長社等地,共有九百余丁,因天下鼎沸多隱居兮,被荼毒者眾,宗譜失落,莫知源流。東晉太和元年丙寅歲(公元366年),公為楊州縣令時在宿公都督府尋得舊譜,先公罷仕不忍離祖居,仍居潁川兮。
二十七世祖考先鍾太公,妣閔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財、酉。
二十八世祖考酉鍾太公,妣孫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寶、簡、范。

二十九世祖考簡鍾太公,妣朱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聖、善、賢。

公兄弟等皆抱奇才偉略,值東晉恭帝元熙時(公元419年)因世淪亂,東晉將亡,有志難伸,遂隱居兮。寶公因金陵歲荒,失去“金銅寶圖”與范公兄弟兩人遷江右卜居孝二防,後遷興國縣藍田裏。公卒葬沙村,壬山丙向。

三十世祖考賢鍾太公,妣黃、馬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朝。
賢公生於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歲(公元395年)。時當東晉末年(公元420年),賢公與聖、善兩公於夏曆五月二十一日辰時同時過江南徙,聖公遷上元(今南京),善公遷會稽(今紹興),賢公遷江西虔州(今贛州)。賢公時年25歲,先住陽都(今寧都)竹壩斜,成為客家鍾姓入贛始祖,並由此入閩、進粵、遷川,播衍全國乃至海內外。後奉南朝宋武帝劉裕詔命,受爵“武威大將軍”,節度閩中。入閩平定“六戎之亂”,後為閩中都督。攜眷入住寧化石壁村,是入閩的鍾姓大始祖。後賢公奉詔入川為官,歿於任上。
世傳潁川離許州城東岸三十五里處,有祖墳三十六穴,坤山來龍,巽山入首,壬山丙向。前有石獅石象,明珠山朝拱,有古松栢數萬株,在墳前後,圍繞墳山,上豎有大石碑一面,為墓誌大書曰:“鍾家行墳墓道”六字。
馬氏婆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戊戌歲(公元398年),卒於南朝宋順帝升明二年戊午歲(公元478年)。馬氏婆一生賢德,常常奉勸丈夫和兒子在戰爭中謹慎殺戮,並經常收容傷者、病者,愛民如子,深受當地官員和民眾的愛戴。馬氏婆卒,由在閩的遠、道、逸三兄弟將馬氏祖婆葬於九龍崗坪埔上,形穴名:“眠獅望月形”,癸山丁向,周圍羅帶水環繞,對面筆架山,十峰九尖。二百年後成為境內名墓,惹出很大是非和禍害,此是後話。
賢公遷贛州居住,後複回寧化縣石壁村居兮。
聖公遷江南江寧府居住。
善公遷浙江省紹興府居住。

三十一世祖考朝鍾太公,字會正,妣歐陽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遠、道、逸。
朝公隨父入閩立籍寧化石壁村。父奉詔入川以後,朝公襲封都督大將軍。朝公為黃門侍郎,官升閩中都督,因甯化陸戎蜂起,草寇竊發,公遂入險地衝鋒剿滅。他見治下鄞江白虎村(今福建長汀白石村)地形秀麗,表奏朝廷將一概家眷在此築室居住。賢公在任去世後,朝公又奉旨入川襲父爵。
三十二世祖考遠鍾太公,妣孫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銓、訴、諡。
遠公法名三十五郎,道公法名二十八郎,逸公法名三十郎。
遠、道、逸三兄弟俱遷福建省汀州上畫坃居住。
三十三世祖考銓鍾太公,妣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鼎、純。
三十四世祖考純鍾太公,妣趙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有嘏。
三十五世祖考有嘏鍾太公,妣馬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六子:助、勳、觔、劼、勅、功。
三十六世祖考勳鍾太公,妣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侗、供。
三十七世祖考侗鍾太公,妣麇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弼。
三十八世祖考弼鍾太公,妣傅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鄴齊。
三十九世祖考鄴齊鍾太公,妣顏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七子:晃、景、晨、旭、暠、昱、升。
鄴齊公南北朝高帝時官居榮陽太守。
四十世祖考暠鍾太公,妣文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巋
四十一世祖考巋鍾太公,妣高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藎。
四十二世祖考藎鍾太公,妣柳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寅。
藎公梁武帝時官居山陰縣令。
四十三世祖考寅鍾太公,妣丁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勉。
四十四世祖考勉鍾太公,妣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璿、智。
四十五世祖考智鍾太公,妣孟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昭、穆。
璿公官升楊州都督,子孫俱在楊州開基。
四十六世祖考穆鍾太公,妣曾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光。
四十七世祖考光鍾太公,妣陳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易、平、日。
四十八世祖考易鍾太公,妣詹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天聰、天明。
四十九世祖考天明鍾太公,妣游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人龍。
五十世祖考人龍鍾太公,妣楊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其才、其能。
五十一世祖考其才鍾太公,妣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百里、百有。
五十二世祖考百里鍾太公,妣伍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江。
五十三世祖考江鍾太公,妣田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概。
五十四世祖考概鍾太公,妣郭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文烜、文煥。
五十五世祖考文烜鍾太公,妣白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紫垣。
五十六世祖考紫垣鍾太公,妣白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七子:天錫、天鎮、天鑰、天福、天祿、天藎、天來。
五十七世祖考天錫鍾太公,妣何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大海。
五十八世祖考大海鍾太公,妣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林耀、林輝、林馗。
大海公官居知府。
五十九世祖考林輝鍾太公,妣丘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談。
六十世祖考談鍾太公,妣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圭。
六十一世祖考圭鍾太公,妣田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本錫、本鏐。
六十二世祖考本錫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洪、渤。
六十三世祖考洪鍾太公,妣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木。
六十四世祖考木鍾太公,妣田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照、炲。
六十五世祖考照鍾太公,妣何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北。
六十六世祖考北鍾太公,妣何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逵。
六十七世祖考逵鍾太公,妣馬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七子:禮、恭、寬、廉、敏、惠、節。
逵公生於唐高宗顯慶三年戊午歲(公元658年),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為諫議大夫,後來在唐代宗大歷年間因“遷墳事件”而遷出汀州,向外發展。

六十八世祖考禮鍾太公,妣田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浚。
禮公生於武后垂直拱三年丁亥歲(公元687年),卒於唐代宗大曆六年辛亥歲(公元771公)享年85歲。可是禮公晚年不幸,因我上輩三十世祖妣馬氏祖婆及三十一世祖考朝公原葬祖墳在福建省汀州白虎村坪埔九龍崗上龍神顯赫,夜間鼓樂響亮,四周皆聞,成為境內名墓。後來他自已的母親,也是馬氏,也葬於祖墳。兩個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聞名遐邇,沸沸揚揚。鄉老憂恐,稟明太府,府尹無奈表奏朝廷,因朝廷受謗聽信讒言,事有湊巧,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歲(公元736年)唐朝政府決定在閩西增設一個府治。初選新羅圩(上杭縣)廢地,因嫌此地多發瘴氣,又傳聞汀州九龍崗的馬氏墓有異響。下旨汀州府衙將我馬氏祖婆並朝公墓葬連帶前後三十六穴祖墳並鍾家住宅一概廢空,將我馬氏祖媽之墓壓在汀州府衙正堂之下。過去流傳:“天下衙門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當時唐朝政府在此設府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消除馬氏祖婆名墓,而且在建府衙的同時,拆毀鍾屋村而改建長汀縣衙,其逼遷程度可想而知。禮公去世前二年,即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汀州府衙和長汀縣衙同時施工,歷時十年,於唐代宗十四年(公元779年)建成。面對那麼強大的壓力,鍾氏一門不敢抗命,但郁氣莫伸。當時朝廷勅旨汀州府署,前儀門外豎立一碑,旌:“黃門侍郎鍾媽馬氏、朝公之墓”,衙內設立祭堂,以後每逢清明,府尹三日不敢坐堂治事,讓鍾氏子孫瞻祭祖墳。時有知府府尹馬仁政即任,見鍾氏子孫丁眾族繁,又見馬氏婆是他宗派故親,心甚喜之,遂將衙內壩田箭射六十畝遞與鍾氏作清明祭祀之業,是時外遷者也多。後任來一貪官姓許名優,將我鍾姓百般酷勒,清明佳節不容祭拜,又令人挖墳尋骨,喜得龍神顯赫,連挖三次皆不見金骸,墳地恢復如故。瘟官賊心不死,令人力挖九尺深,仍未見金骸,只見一大堈內有九朶花燈,燈火輝煌,又見右邊石壁上刻有四句云:“許優,許優與你何仇,五百年後與我添油。”優見心慌即取一府之油任填不滿,後請我鍾姓子孫一小孩只拿半升油填之即滿,優心中懼怕,即用厚禮複葬之。其後即邀齊合府紳耆合本上奏朝廷曰:“先有鍾家墓,後有府署。”是時禮公兄弟,見地方官所作所為,無法無天,殘害人民,難以立身遂將產業岀賣稅錢九十餘萬貫,箭射壩田六十餘畝一應舍入開元寺去訖。一門叔侄三居其二要往他方,一同拜過祖宗,跪對天地、祖先盟誓曰:“樹有根來水有源,此去代代岀英賢,宗族不認遭雷震,相親相愛福綿綿”。又留下一首詩曰:“汀州府衙妣墳堂,長汀縣衙祖屋場,惟願子孫留方寸,隨居處處世榮昌”。兄弟叔侄灑淚而別,俱遷他鄉擇吉而棲。後一知府到任前往開元寺進香,僧人頌祝禮公殷勤,知府尹遂問因由,僧人對禮公一族遭難離鄉,產業田地施入開元寺等等功德道出,知府尹聞說即與合府紳耆題疏紹封禮公為令公,塑其夫妻之像擺放寺中東廊下,號稱:“南塘檀樾主神位”,世配佛祖享祀。禮公原登第八名進士,智勇足備,唐昭宗時官居剌史,福建閩中相善。公卒仍葬白虎村衙門前蘆竹壩,穴形“天鵝投潭”。今為長汀縣衙前,而後子孫多在長汀縣居住。
恭公遷信豐縣居住。寬公遷雩都居住。廉公遷上杭居住。敏公遷雩都贛縣居住。惠公遷長汀縣居住。節公遷鄰縣居住。

六十九世祖考浚鍾太公,妣陸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武。
七十世祖考武鍾太公,妣梁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尚仁、尚義。
唐代宗末年,武公為山東博州太守,把家從上杭阱秋坑遷移象洞莊中坊千家坪居住。
七十一世祖考尚仁鍾太公,妣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以福、以祿。
七十二世祖考以福鍾太公,妣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大有。
以福公在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中丁未科進士,任廣東省程鄉(今梅縣)縣令,敕封文林郎。
七十三世祖考大有鍾太公,妣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一、二。
大有公唐文宗開成元年丙辰歲(公元836年)為知府。
七十四世祖考一鍾太公,字達上,妣王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三才、三盛。
一公唐文宗開成十年乙丑歲(公元845年)為知府。 
七十五世祖考三才鍾太公,妣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四知、四奇。
七十六世祖考四知鍾太公,妣梁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五道、五達。
七十七世祖考五道鍾太公,妣樂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球。
七十八世祖考球鍾太公,妣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征奇。
球公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歲(公元880年)為中丞令。
七十九世祖考征奇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襄。
八十世祖考襄鍾太公,妣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袞。
八十一世祖考袞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可棟。
八十二世祖考可棟鍾太公,妣陸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所見、所知。
所見、所知兩公俱登進士。
八十三世祖考所見鍾太公,妣伍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作霖、作楫。
八十四世祖考作楫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庭簡。
八十五世祖考庭簡鍾太公,妣丘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八十六世祖考振宗鍾太公,妣樂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鼎新、鼎調。
八十七世祖考鼎新鍾太公,妣王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養正。
鼎新、鼎調兩公俱官為大夫。
八十八世祖考養正鍾太公,妣王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纘緒。
八十九世祖考纘緒鍾太公,妣練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式。
九十世祖考式鍾太公,妣鄧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大初、大始、大明。

九十一世祖考大始鍾太公,妣余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尚。
大始公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戊辰歲(公元968年),卒於宋仁宗天聖三年乙丑歲(公元1025年)。

九十二世祖考尚鍾太公,妣鄒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山、岱、巒。
尚公生於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歲(公元997年,也即是宋太宗駕崩這年),卒於宋仁宗天聖三年乙丑歲(公元1025年)。

九十三世祖考山鍾太公,字中嶽,又名俊秀,妣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
山公贈文林郎。山公生於宋仁宗天聖元年癸亥歲(公元1023年),卒於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歲(公元1067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安葬於福建省武平縣象洞壩橋頭,月形,坐北向南,子山午向。當打開山皮,即見墓穴中正有磚有石,倘未下葬,忽然間,大風大雨大作一連三日,等到晴時棺柩不見,地上本磚本石復原如初。後來子孫人等前去祭祀,有蜂擁而來。人謂天葬山公,迄今猶存。山公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四歲,友文、友武、友勇三兄弟年幼,由叔岱公、巒公及甄老孺人教養,得於長大成人。由於飽讀詩書成為當時的“四奇”,其中包括岱公之子友盛。
岱公,妣劉、甄老孺人,生一子:友盛。岱公中鄉試,不願為官,專好施捨,凡見鄉中無衣食者,不能嫁娶者,不能殯葬之類,一應周給。自然其時鄰里太多,醫生恤死鄉老欣羡,表奏上司旨封岱公為崇義公,與山公配享龍源廟食。
巒公,字俊岳,妣謝老孺人,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因王安石的迫害故改姓葉,故葉稱老華也。巒公卒於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歲(公元1086年)。

九十四世祖考友武鍾太公,妣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剛、理、齊。
友武公宋神宗時(公元1090年)中庚午科進士。公葬福建省汀州阱秋坃,坐西向東。
友文公,妣蕭老孺人,生三子:毅、密、察。友文公宋英宗四年(公元1097年)丁丑科進士。
友勇公,妣劉老孺人,生五子:裕、溫、柔、中、正。友勇公宋英宗四年與友文公兄弟同科進士,官升光祿寺監廚使司。
友盛公,妣陸老孺人,生三子:發、強、莊。友盛公於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已酉科舉人,後登進士,官封禦史中書。卒於宋徽宗大觀三年己丑歲(公元1109年)。
文、武、勇兄弟三公同登進士又同朝為官,忠心仕職,時值宋神宗二年己酉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為相實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因實施不當,反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對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當時朝中有:司馬光、富弼、蘇軾、歐陽修、呂公蕃、呂公弼、孫覺,並我們鍾氏:友文、友武、友勇、友盛等三十餘朝臣,一起上表奏疏,反對王安石變法,殃國害民,可奈神宗極力支持變法,忠言拂主,昏君悖怒,反對者受到打擊和迫害,又兼遭王安石餘黨矯旨肆毒,鍾氏子孫受害非淺,俱皆改姓易名,散移外省、州、郡、鄉間,皆此始也。(有時我想:我們的祖宗是忠,還是傻?忠,又是忠誰?)兄弟分別之際各立宗譜,載明歷代流派,有十四房圖書合同為記。是時兄弟四人曰:“歎君臣沒緣無奈何,安石為人詭計多。爭論新法行新法,拂旨還鄉奏凱歌”。後來雖有司馬光上書,神宗罷去王安石丞相之職,後神宗駕崩,哲宗接位,元佑元年廢新法,前受王安石迫害官員平反。不久宋徽宗登位(公元1101年),起用童貫、蔡京、章惇等人,重行新法,豎黨立碑,排除異己,迫害忠良。矯旨捕捉阻行新法之人,尚公一脈面臨“滅族之災”,俗語雲:“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因此他們兄弟叔侄人等,進行了空前未有的大遷徙。從武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了逃避追殺,在淪難途中改名換姓,真是“苛政猛以虎”。

九十五世祖考理鍾太公,字正懋,號二十八郎,妣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大相。
理公宋神宗二榜進士,官任廣東刺史,因諫王安石行新法被罷官。遂攜家眷回福建武平,後奔廣東省程鄉(現梅縣)隱居。理公是我們鍾氏從閩遷粵之始祖也。理公生於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公元1078年),卒於高宗紹興十三年癸亥歲(公元1143年),享年六十六歲。
剛公號十三郎,妣溫老孺人,生四子:二郎、四郎、五郎、六郎。倶逃亡往江西省寧化地方,細事不詳。剛公是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甲申科中進士。生於宋朝神宗熙寧八年乙卯歲(公元1075年),卒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壬戌歲(公元1143年)。
齊公號十六郎,妣羅老孺人,生一子:鼎。齊公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歲(公元1083年),卒於南宋紹興二十四年甲戌歲(公元1154年)。
毅公,妣王老孺人,生二子:懿、美。毅公子女先搬冷湖鄉,後懷故土,地肥人豐,複回象洞居住。
蜜公,妣謝老孺人,生二子:秀、季。蜜公官為銀精光祿大夫,父子移武平南門烏石棟西邊村居住,後徙白安行立業。
季公移上杭城中及梅溪寨。季公為此二處鍾氏之始祖也。
察公,妣田老孺人,夫婦遷移來江蘇南口居住。
裕公夫婦移屯鎮武平縣開基。
溫公夫婦遷移樟州象洞,後分泉州,二地皆其派也。
柔公夫婦移居廣東省惠州、興寧居住。
中公夫妻移武平縣河坃居住。
正公夫妻先移武平縣,後徙石窟都居住。
發公夫婦移廣東省潮州府潮陽縣居住。
荘公夫婦移廣平廣福寺是其派也。
強公夫婦移嘉應州程鄉(今梅州市)。
以上是逃避朝廷迫害的兄弟叔侄十四人,流向他鄉,星羅棋佈,都成為其立足地的開基始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皆得宗支繁茂,可喜可賀也。

九十六世祖考大相鍾太公,號四十郎,妣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天檻、天柱、天棟。
大相公生於宋徽宗大觀四年庚寅歲(公元1110年),卒於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歲(公元1179年)。(以上幾代的多少“郎”是一種秘密神會組織編碼,隱姓埋名的一種手段。)
宋欽宗靖康二年丁未歲(即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國都汴京被陷,金兵虜去徽宗、欽宗,二帝北逐,坐井觀天,並火燒汴京五鳳樓。吾祖友文、友武、友勇、友盛諸公英靈不泯,赤膽忠心助國,陰靈統卒陰兵戰敗金兵並撲滅了烈火。(按常理講,我們老祖宗一夥被王老先生殘酷的政治迫害下,詐死埋名,找一偏僻清淨之地,休養生息,保存實力,在有利時機,為朝廷也為自己,突然岀擊,得勝以後又怕欺君之罪,托言陰靈統率陰兵,達到雪冼以前被冤枉罪名,平反洩恨,也是情理中事。)二帝被虜,北宋亡。高宗即位建立南宋政權,有一晚夜:高宗在夢中依稀見前朝臣—我們的祖宗友文兄弟四人等跪拜御前,訴說蔡京等奸相建黨入碑,矯旨捉人,被迫逃離隱居,為了救國,陰靈統卒陰兵滅火,敗金兵等情由,言畢而去。高宗駭然立即召詢官員,確與夢中所符。高宗立即下令,赦鍾家無罪,追封我們鍾家友文四兄弟,為龍源助國尊王,立廟奉祀。我十四世祖山公,亦得追封為龍源公。凡逃難外省他鄉,受株連改姓埋名者,皆恢復鍾姓,不再混跡他姓,鍾姓得以平反昭雪。當時理公在廣東省程鄉(梅縣)隱居,皇帝下旨官復原職,公得消息後,立返福建武平縣象洞千家村,後因病逝以故土。

九十七世祖考天柱鍾太公,字天樹,妣何氏、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朝政、朝監、朝清。
天柱公於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乙未科進士,當年三十歲,官封廣東刺史,是時二廣地屬蠻方,倘未誠服歸化朝廷,落後愚頑,蠻人與土匪勾結,聚眾攻城,殺人放火,作惡多端。朝廷屢撫不服,皇上下旨令公,凡有教化不改,繼續抵抗朝廷者給予清剿,公奉旨後,用教化、感化與戡亂相結合,經過多方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平定南蠻。有功面聖,御賜封“鎮蠻大將軍”。當時孝宗紹熙年間,長江以北被金兵佔領,與雲南、廣西二省邊境的大理國和吐蕃勾結,經常岀動大隊人馬前來廣東掠奪物資,內憂外患,南宋形勢搖搖欲墮,孝宗皇帝下旨公前往征討。公即與地方官員組織聯防,用血戰、苦戰、巧戰等策略,最終戰勝了來犯之敵,朝廷給予公很高的嘉獎,內外攝服,廣東呈現一片太平環境,因老祖是客家人,由此牽引四方客家人湧來廣東,對廣東的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公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甲子歲(公元1144年),卒於宋甯宗嘉定十年丁丑歲(公元1217年),享年七十三歲。
宋甯宗恤念其勞苦功高,忠國愛民,用皇朝國師進行國葬。擇點東莞縣清溪大利村葵湖葫蘆嶺,穴形為“葫蘆汲水”,坐南向北,丙山兼午,右水倒左走辛戌,會寅午戌局,前面寬平廣大旌峰朝拱,御賜墓門橫扁額為:“威鎮華夏”四字,兩邊對聯為:“江南領袖,越國簪纓”。葬後不分姓氏、季節皆有人往祭拜,至今皆然。
公立祠堂於紫金縣禮坑,始建於清朝咸豐十年庚申歲(公元1860年),庚山兼未,井宿十三度天井放癸水。“大睡人形心窩穴”。文化革命時,被毀為平地,辟為大隊果林場。癸酉歲(公元1993年)發起重修,集資一佰多萬元,歷時二年於乙亥歲(公元1995年)落成。該祠堂建築雄偉壯觀,堪於告慰。
紫金縣禮坑天柱公祖堂對聯:“江南領袖,越國簪纓”(大門對)。

鴻基開漢晉名流作人師為士表將才鎮蜀相業宏京當時葛庇椒蕃滿床牙笏榮家乘,
駿烈衍閩汀統緒由放郡抵循州祖建禮坑支分嶺嶠此際珠聯璧合累世簪纓炳國華。
追思太傅文謨顯,遠溯將軍武烈光。(炎遮追遠堂)

潁川舊德蔚人文遠同祖近同宗想見唐室鎮蠻神威赫赫將軍府,
琴水祥光凝寢廟左為昭右為穆豐徒秋閨領解元著超超第一人。
天檻公,妣劉老孺人,生九子。天檻公生於高宗紹興八年戊午歲。公元1138年由廣東省程鄉遷回到福建長汀居住。
天棟公,妣楊老孺人,生子不詳。天棟公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九年已巳歲(公元1149年)。

九十八世祖考朝政鍾太公,妣陳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任、遠、響。
朝政公生於宋孝宗幹道五年己丑歲(公元1169年),卒於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歲(公元1247年),享年七十九歲。
九十九世祖考響鍾太公,妣何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壁公—提齡、壇公—遐齡、坦公—禎齡、基公—祥齡、堂公—瑞齡。
響公於宋理宗淳佑八年戊申歲(公元1148年),攜眷由程鄉(梅縣)循江徙至長樂(五華縣)龍崗堡禪定村(現鐵爐壩)擇居,以後留下壁公、瑞公在五華縣鐵爐壩定居,再偕同壇公、坦公、基公離開五華繼續前往永安(紫金縣)、歸善(惠陽)、河源、東莞等地分散定居,時至今日各派後裔枝繁葉茂,皆當年之源。(響公是一位學識深厚之人,何也?從壁、壇、坦、基、堂五位老祖宗的名諱可以看出,全都帶一土字,土者承載、收納、消融、生長萬物。天下聖人—黃帝都以土為德。有譜將“壇”為“氈”可能是後人筆誤或開眼笑、惡作劇,非響公原意。壇者,地上樹豎之表。氈者,雖有廣義,終是足下之物。)

廣東省紫金縣南嶺開基始祖
一百世祖考壇鍾太公,字遐齡,妣李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念、全、安、俊、亮。
壇公早時居住於齊昌鐵爐壩(齊昌縣即今興寧縣、長樂縣、龍川縣、永安縣未分縣的總稱,以明朝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才劃分。公娶李敏公之女李八娘為配,後遷長樂縣十二都蠶施村東波嶺居住。李老孺人不幸回外家身卒,後葬五華縣橫坡墟背織籠潭,“繡針落巢”形,壬山丙向。(穴形另一說:餓豬揾兜)。宋理宗景定四年癸亥歲(公元1263年),公率眷移居永安縣,即今紫金縣琴江都南嶺約,石下宅場,乾山巽向,是時公已有五子十四孫。公於宋度宗鹹淳己巳歲(公元1269年),帶應時、應舉二孫,跟蹤龍脈追尋至海豐縣高螺大德港面天后聖母媽娘廟時天已晚,公孫三人就在該廟借宿,是晚聖母顯靈托夢叮囑公曰:“鯉魚上水”是天后聖母廟址,公該得福地是“昂天海螺”。又說今後傳下子孫一定繁茂,後代瞻拜祖墳,必先瞻拜天后媽祖。公醒後喊醒二孫,將天后聖母托夢之事一一對二孫說明,稍作梳洗,即按天后聖母所指前去找尋。公及二孫去到“昂天海螺”穴位後,即吩咐二孫去取水開庚,時逢正午時,海螺開口將公人體呑入,待二孫取水回來,不見公,只見被海螺呑後倘存一對腳。二孫驚慌上前用力拉拔,可是只拔回一個鞋,因二孫倘且年幼,在此偏僻的荒野海角,迷路不知歸處。後有陸豐縣崎頭南英姓王(學佬話音姓雄)的人,在此打魚,見二小孩在哭便問原由,待二孫說明前事後,便叫他倆帶去觀看,見此寶地,他們即想霸為己有,將二孫帶回撫養。待二孫長大後找回老家,告知此事,才去要回此地,王氏不肯,惹岀一片是非和官司,最後決定墓前燒蠟燭火,誰滅誰去權,他們的蠟燭熄滅,不服並告於官,官府按二孫呈述,據實情判結,才將墓權判回給我們鍾家。
壁公,字提齡,妣黎、溫、羅老孺人,生二子:有始、有甲。壁公先移居五華縣鐵爐壩,後徙興寧離縣城五十裏龍歸洞崗背大坪湖居住。
坦公,字禎齡,妣王、李老孺人,生三子(不詳)。坦公夫婦移廣東歸善惠州居住。
基公,字祥齡,妣李老孺人,生五子(不詳)。基公夫婦移惠州、河源、龍川等地居住。
堂公,字瑞齡,妣曾、王老孺人,生二子:雪峯、雪岩,移居梅縣入藉。
一百零一世祖(遐齡系二世)考安鍾太公,妣姚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應舉、應魁、應斗。
安公葬陸豐縣大安鎮王坑村,“黃龍饌寶”形,坐北向南,癸山丁向。姚老孺人葬海豐縣羅輋,乙山辛向。
念公,妣陳老孺人,生一子:應廷。
全公,妣王老孺人,生二子:應時、應禎。
俊公,妣劉老孺人,生三子:應祥、應龍、雷鳴。俊公派下在東莞、博羅、惠陽等地立業。
亮公,妣張老孺人,生五子:朝舉、朝欽、應霖、明振、明遠。
一百零二世祖(遐齡系三世)考應舉鍾太公,妣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啟)起泰、起昌、起柯。
應舉公葬紫金縣南嶺高新寨上崗上角,即黃泥湖門段公路面,圳內旁烏鴉落洋形,巽山兼巳。張老孺人葬石塘。

一百零三世袓(遐齡系四世),啟泰公,娶朱氏媽,生奕隆公。啟泰公葬紫金東溪半山座北向南,朱氏媽葬半坑寅山

一百零四世袓(遐齡系五世),奕隆公,娶宋氏媽,生裕公。奕隆公媽雙葬營全橫隴垻白馬潭面

一百零五世袓(遐齡系六世),裕公,娶嚴氏媽,戴氏媽,生紹遠公,昌榮公,昌盛公,庭芳公。裕公葬南岭黃坑西牛窩座東南向西北貓仔洗面地。兩媽雙葬南嶺章田村屋角頭左片座東向西飛風過崗地。

一百零六世袓(遐齡系七世),昌盛公,娶李氏媽,張氏媽,葉氏媽,生法全公,法宣公。遷徙輋立業。

廣東省海豐縣羅輋開基始祖
一百零六世祖(遐齡系七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一世)
○祖考昌盛鍾太公,妣張氏、李氏、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法全、法宣。
昌盛公葬海豐縣公平鎮老墟水口石排,穴形“金簡銀槽”,又稱“錦被蓋孩兒”,立祠海豐縣黃羌羅輋坪嶺,辰山戍向。張老孺人葬羅輋蒼嶺背山徑子口右畔,座北向南。李老孺人葬鷹浦嘴沙田湖烏鴉落洋形,座東向西。葉老孺人墓葬羅輋東邊隴住場之後,乾山巽向,土名“複鍋金”。
一百零七世祖(遐齡系八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二世)
○祖考法全鍾太公,妣黃氏、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法光。
法全公葬羅輋田心村何樹凹社下崗玉尺形。黃、張兩孺人雙葬松林上里坑,甲山兼卯。
一百零八世祖(遐齡系九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三世)
○祖考法光鍾太公,妣范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四子:粵深、粵清、粵寬、粵厚。
法光公婆雙葬羅輋韃子營“犀牛望月”形。
一百零九世祖(遐齡系十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四世)
○祖考粵清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四子:奕山、迭山、見山、奉山。
粵清公葬松林鄉上裏坑“飛鳳銜書”形,寅山申向。
一百一十世祖(遐齡系十一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五世)
○祖考迭山鍾太公,妣盤、宋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東洲、呂洲。
迭山公葬羅輋倉嶺祠左片岀山,象形。盤孺人葬羅輋丁家田擔水坑面向雙門前,戌山辰向,龜形。宋孺人葬羅輋丁家田新塘窩屋角頭左畔,艮山申向。
一百一十一世祖(遐齡系十二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六世)
○祖考東洲鍾太公,妣唐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肇東、應東。
東洲公葬南門鶴寨,扇形。唐孺人失骸,碑葬公墳落脈處。
一百一十二世祖(遐齡系十三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七世)
○祖考肇東鍾太公,妣范氏、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祭榮、啟勳、失名、程萬、於萬。
肇東公在南門鶴寨與父雙葬。張孺人在公墳下一穴。範孺人葬上頭洋山塘左側舊宅場內。

寨子祠:程萬公

一百一十三世祖(遐齡系十四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八世)
○祖考程萬鍾太公,字有恆,諱嗚珍,妣曾、張、謝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吉夢、吉祥、吉解、吉韜、吉略。
程萬公生於明代萬曆三十五年天運丁未歲(公元1607年)十二月初三日辰時,卒於清代康熙十七年天運戊午歲(公元1679年)七月十四日未時,享壽年七十二歲,公葬坑尾頭黃猄坑竹蒿朋壁形,立祠於海豐縣羅輋坑尾頭寨里,祠堂穴形為“船形”。俗語雲:船劃水載,子孫後代,財源滔滔不絕。公祠始創於清朝康熙主五十五年丙申歲(公元1717年),於近代丁亥歲(公元2007年)仲春由全裔孫人等捐資一佰七十余萬元按原址分金座向重新建造,施工歷經二年,於天運戊子歲(公元200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祖爐升座複龕安龍轉火裔孫一連三天祭拜。曾孺人生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乙卯歲(公元1605年),卒於清代順治五年天運戊子歲(公元1649年)正月初三日申時,享年四十四歲,葬坑尾頭黃坑曲水瀝碗窯凹,“孩兒坐籃”形。張孺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歲(公元1610年),卒於清順治十四年丁酉歲(公元1658年),享年四十八歲,葬雷公輋塘條,瓜形。謝孺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乙丑歲(公元1625年)九月初七日申時,卒於清代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歲(1709年)閏三月十八日丑時,享年八十四歲,葬坑尾頭黃坑曲水瀝,燕子伏梁形。

一百一十四世祖(遐齡系十五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九世)
○祖考吉略鍾太公,妣曾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六子:世集、世球、世選、世用、世茂、世英。
吉略公婆雙葬黃坑曲水瀝青草窩上下各穴。

茶園樓祠:世球公

一百一十五世祖(遐齡系十六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世)
○祖考世球鍾太公,字開揚,謐景成,妣丘氏、戴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文亮、文魁、文信。
世球公葬石鑼嶂後大湖。丘孺人葬丁家田羊蹄凹。戴孺人葬青塘,金雞岀籠形。

黃坑祠:文魁公

一百一十六世祖(遐齡系十七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一世)
○祖考文魁鍾太公,字宣猷,謐溫良,公為大學士,妣周氏、鄧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三子:方俊、方發、方儀。
文魁公葬黃坑過崗夫,烏鴉落洋形,立祠於坑尾頭村黃坑。周孺人葬黃羌林場席草洋,蜂櫥形,庚山兼申。鄧孺人葬陸河縣新田鵝眉山何樹凹,葉裏藏瓜形,寅山兼艮。

下為惠明直系袓先:

一百一十七世祖(遐齡系十八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二世)
○祖考方俊鍾太公,公為庠生、監生,妣楊氏鍾太媽老孺人,生六子:志訓、志明、志和、志清、志鳳、志昌(萊昌)。

方俊公葬黃羌上頭洋尖凸子,飛鳳過江形,癸山兼子。楊孺人葬平東九龍鳳棲山,辰山兼乙,因原墓穴殘破,故於庚寅歲(2010年)陰曆二月初六日興工重修,於陰曆五月十日完工,行祭禮敬,告慰先人。

一百一十八世祖(遐齡系十九)(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三世)
○祖考志訓鍾太公,妣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一子:慶雲。
志訓公葬在坪嶺後則崗尾下。葉孺人葬在)(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四世)
○祖考慶雲鍾太公,妣張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炳蔚、乃保。

一百二十世祖(齡系廿一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五世)
○祖考炳蔚鍾太公,妣劉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五子:翔暢、龍騰、翔聚、翔均、翔鷹。
炳蔚公婆骨骸寄放在山塘窩陰城。

一百二十一世祖(遐齡系廿二世)按羅輋開基祖昌盛公派下為十六世)
○祖考翔暢鍾太公,妣楊氏鍾太媽老孺人,生二子:善藏、善珊。
翔暢公葬在本土黃坑凸。